推拿療法助治「生積」童

香港文匯報訊(記者 黎忞)小孩子若有厭食、吃飯過慢、急躁易怒、過度活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,不一定是因為頑皮,有機會是患上俗稱「生積」的疳積。疳積相當於西醫的「慢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症」或「慢性胃腸功能障礙」,多發病於低齡兒童。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2014年起,因應疳積的治療成效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臨床研究觀察,發現98.5%患者接受「小兒推拿療法」後,病情有好轉甚至獲治癒,負責研究的專家指,若輔以中藥、膏方或拔罐等方法,也可增強推拿的臨床效果。
疳積主要由於飲食不當、不節制、先天因素等引起,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阻礙消化吸收。患者多形體消瘦、虛弱多病、面色萎黃或蒼白、神疲乏力和煩躁不安,並出現吃飯量少、過慢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秘、睡眠不安、急躁易怒、多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等,而港童患有疳積的情況亦愈來愈普遍。
臨床總效率約98.5%
浸大中醫學院臨床部講師孫素明指,對年幼疳積患者,中醫會運用特殊推拿手法,通過經絡和穴位、部位等,重點調理患者的肺、脾、腎等臟腑,一般出生數天以至13歲,任何體質的孩子都可適用。而為更具體了解療法成效,他分析了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於浸大中醫藥診所求診的66名兒童疳積病例,年齡介乎2個月至13歲,其中58人分別同時患有慢性咳嗽、哮喘、遺尿等。有關臨床觀察分析結果所得,45名接受治療的患者(68.2%)被評為治癒、20人(30.3%)病情好轉,餘下1人則為無效,臨床總有效率約98.5%。
孫素明表示,有關小兒推拿的主要手法,包括揉總筋、小天心,推上三關,推下六腑,揉板門,推脾經,推大腸經,運八卦,「三陽開泰」(督脈、膀胱經),推七節骨,捏脊,分腹陰陽,揉神闕,點穴等等,一般推拿20次為一個療程;而病情嚴重的患者可配合中藥、膏方或拔罐等方法,以加強治療效用。
改善哮喘和食物敏感
曾患疳積的子悠現年7歲半,她3年前更因嚴重感冒而誘發哮喘,「聞到天拿水、燒烤味會不斷咳嗽」,其母趙太自此發現女兒對雞蛋、奶、小麥等有食物敏感,而她亦比一般同齡孩子瘦弱。子悠曾向西醫求診惟情況未有改善,2014年7月起嘗試接受上述推拿療法,至去年9月完成近50次推拿,並配合服用中藥加強療效。
子悠指,推拿時除覺得「好痕」,並沒有任何不適或痛楚,現時她已沒有哮喘症狀和食物敏感,睡眠不佳和咳嗽等亦有所改善。